2017年2月23日 星期四

午後鐘聲若響 羅厝天主堂

午後鐘聲若響 羅厝天主堂

自己的家鄉有著許多珍貴的寶藏
因為小時候的黨國教育
認識了中國的地理風情
卻無知自己的家鄉故事
充滿矛盾的淒涼

午後帶著孩子走入近在眼前的家鄉歷史迴廊
紅磚斑駁光影斜照下發現先人的足跡
天使號角輕敲著鼓膜迴路
振筆烙下永不磨滅的古鐘聲線
伴著印刷機的規律腳步
漫步天主餘暉中      羅厝天主教堂 




埔心羅厝天主堂是由中部向北傳教的首座天主教堂
目前所看到的建築是建於日治時期明治、大正年間
外貌以清水紅磚牆面構成的原教堂之教室
門、窗扇周圍牆面均保存第二代教堂興建時期原有樣式
歌德拜占庭、文藝復興及羅馬式等綜合結構建築物
古文物室,保存創堂以來至今相關古文物,包括臺灣第一台羅馬字印刷機之印刷本、神父為即將臨終者傳輸聖事的「飛鴿傳袖(書)」、西班牙製的「天神鐘(三經鐘)」等,從建築到文物都深富歷史價值。

歷史沿革
埔心羅厝天主堂,原教堂又稱「羅厝耶穌聖名堂」,清光緒元年(1875年),由羅厝居民涂心至高雄道明會聘天主教會吳萬福神父至羅厝開教,租用民房佈道,開教之初並成立孤兒院,濟養貧困民眾。

清光緒3年(1877年)教務日漸發展,吳神父以110元購買現址,光緒8年(1882年)由何安慈神父接任,並興建第一代教堂,是台灣中部地區最早興建的天主教堂。

明治39年(1906年)雲、嘉、彰發生地震,原教堂受損,大正元年(1912年)由馬守仁神父以福州杉及台灣檜木重建第二代教堂。民國64年適逢天主教堂開教100週年慶,將老舊的教堂拆除,興建第三代教堂,至民國85年完成。目前,羅厝天主教堂佔地二千餘坪,聖堂內可容納二百人。

埔心羅厝天主堂原教堂之原教室,為紅磚閩南式建築,外觀皆為清水紅磚。民國91年4月10日登錄為歷史建築,現規劃為文物館,陳列羅厝天主教堂早期傳教史料及相關文物。

台灣天主教第一台印刷機
紙類印刷發明,使得知識傳播日益千里。1905 年,馬守仁神父從菲律賓尼拉多瑪斯大學,引進第一台的羅馬字印刷機,印了教會的書籍。有的是白話(羅馬字),有的是白話與漢字並行,為教會的福音傳教提供 重要易讀容易瞭解資料。此外馬神父也於羅厝教堂成立台灣第一所「傳道學校」-現為文物展示館,造就了不少傳道人員。

台灣第一支西樂隊
1911年,陳若瑟神父在羅厝成立台灣第一支西樂隊—西梭米。當初樂隊只為了傳教事業進行,卻成為婚喪喜慶不可或缺的要角,也常為地方性的活動表演,起先為免費 的,後來逐漸的商業化,樂隊也有一致的制服,有現代的樂隊的規模,國民政府時期,經濟發達後,鄉下的小孩都往都市發展,樂隊也逐漸式微。

首位台灣籍神父
涂敏正神父與涂家守護著教堂
1875年埔心鄉民涂心,在南部與天主的美麗邂逅,不經意的開啟羅厝教堂的歷史,其孫涂敏正受事主虔誠家庭的薰陶,歷經教職的歷練與完成學業,1936年光榮地從馬主教手中領受鐸品晉陞神父,成為台籍的第一位神父。後來吳神父轉至別地服務,一直沒有再回到羅厝教堂,但這個心願卻讓自己的親人幫他實現,涂神父有一兄弟的兒子,自幼過繼給員林的黃家,其子黃清富神父於1991年奉派來羅厝服務,實現吳神父時代阻隔的心願。

彰化縣第一座游泳池
彰化第一座游泳池於西元1969年由郭桂信神父建議而於羅厝天主堂興建。

中部第一孤兒院
1875年埔心鄉羅厝教堂開教後,吳萬福神父即於教堂旁成立了孤兒院,這是中部最早出現的孤兒院。教會除了傳教、醫療、知識的啟蒙對地方都相當的貢獻,而紅磚牆的孤兒院,更是當時被遺棄的孤兒的重要依託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線索.府城 安平 思想起 2024

府城 安平 思想起 煙煙 裊裊 與神呢喃 躬身 祈求新一年 順風順水 2024 第一次回到部落格貼文 回想上一次最後是2020年6月 心境的改變 似乎老矣!